濟南是泉城,也是一座名士之城。公元745年夏天的某日,詩圣杜甫游歷濟南,作《陪李北海宴歷下亭》,詩云:“海右此亭古,濟南名士多。”明代濟南詩人邊貢說:“吾濟富山水,人稱名士鄉。”
泉林湖山是孕育名士的沃土,因為泉林湖山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名士的隱逸情結,滿足名士的審美體驗,還能極大地激發名士的詩心靈性,并為他們的詩文書畫創作提供不竭的素材。
“有冽氿泉,無浸獲薪”——是關于濟南泉水最早的詩篇,出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中《大東》一詩。《大東》之后,濟南本土名家璀璨,人才輩出。
以文學詩賦之士而論,唐代有崔融、員半千,宋代有范諷、李清照、辛棄疾。李清照是宋詞婉約一派的代表詞人,她開創的易安體優美動人,風格獨具。 辛棄疾亦極大地拓展了宋詞的表現潛能,與蘇軾一道被譽為宋詞豪放派的領軍人物。金元之際,濟南有杜仁杰、劉敏中、張養浩等人。張養浩是元代著名散曲家,更是喜歡收集太湖石的園林“發燒友”。
明代,濟南著名文人如邊貢、劉天民、李開先、李攀龍、殷士儋、許邦才、于慎行、王象春等相繼涌現。特別是邊貢和李攀龍,兩人分別是明代前、后七子的中堅和盟主,是統領明代詩壇的杰出詩人。
一個城市在一個朝代涌現如此之多影響全國文壇的詩人名士,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。清代,濟南文壇的王士禛、田雯、王蘋等人,也在文壇上占據著重要位置。
濟南山水的富饒秀麗,引歷代文人紛至沓來。魏晉時期,曹操、曹植曾在濟南地區任職或居住,“建安七子”中的孔融、王粲、徐干、劉楨四人的籍貫都在濟南附近,建安風骨深深影響了濟南的文風。
唐代,李白、杜甫都曾經游歷濟南并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。宋代,客居濟南或游歷濟南的名士有歐陽修、曾鞏、蘇軾、蘇轍、李常、祖擇之、晁補之、孔仲平、孔仲武等人。他們留下了眾多詩文,為濟南的湖山增輝。 金元時期,元好問、趙秉文、徐世隆、郝經、趙孟頫等人都曾來到過濟南。元好問寫有多首詠贊濟南的曼妙詩篇,而一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則留下了記錄濟南山水風光的《鵲華秋色圖》及《趵突泉》詩卷。
明清時期,來濟南的詩文名家多為仕宦濟南的官員和學者。明代如王廷相、王慎中、王守仁、胡纘宗等,清代則有顧炎武、施閏章、于敏中、翁方綱、阮元、劉鳳誥、何紹基、劉鶚等數不勝數的詩人學者。 濟南的山水是極風光的,古往今來,它們受到那么多文人雅士、智者賢達的關注與青睞。這些名士的活動印記以及他們對于濟南園林的歌詠、品題,極大地豐富了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,展現了濟南作為一個歷史名城所具有的深厚內涵。 我們要從那些名人著作中,從傳說故事里,從碑刻楹聯間,細細品讀,感受“天下第一泉”獨有的人文氣息。